admin
时间:2024-01-14 11:04:21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我特意查了一下,发现1988年之前,高考作文还没有明确出现诗歌除外的要求。
这是那时候,高考以诗歌体裁写的满分作文,大家感受一下:
emmmm....我能说什么呢,不过是记叙性的伪诗歌罢了,然而它是满分作文!!!
1988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目是《习惯》,那一年卷中明确规定“诗歌除外”,那么,高考作文为什么要“诗歌除外”呢,大概有一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它的字数,如果字数这一项硬性要求没有变的话,把诗歌写成800字那个真的是又臭又长了,而且同样是800字,议论文记叙文哪个不比诗歌好写。
其次是考试时间,如果对诗歌体裁网开一面,允许字数比其他文体少的话,那么在考试的时间安排上肯定会出现学生扎推写诗歌,把时间空出来给前面的情况。
还有就是评判标准,梁启超曾经评价《锦瑟》说“义山的《锦瑟》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诗歌作为语言中最为凝练、多变的明珠,其内涵丰富,情感往往复杂,要想读懂一首诗要花一定的时间。而且不同的人对于一首诗的解读也不尽相同,作为高考作文来说不便于评分的体裁都不是好体裁。
讲完诗歌,我还想给大家看看一些有趣的作文题。比如:
1985年: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反映情况、申诉理由、呼吁尽快解决(化工厂排放废水、有害气体、污染)文题《给〈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
1991年:就“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辩论。
1995年:任选寓言诗中的两种鸟,展开想像,以《××与××的对话》为题(例如《麻雀与燕子的对话》、《黄鹂与鹦鹉的对话》等),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对话片断(20分)要求:1.对话与《鸟的评说》内容有关,并据此展开想像2.用对话方式写,不要用概述和转述方式写,不要写成独白。
可以看到这些作文题在形式上丰富多彩,写信、辩论稿、对话等形式给予了考生更多的创造空间。相较于今天议论文记叙文一统天下的局面,我还是更为欣赏早些年的做法。虽然这又要扯到制度上,面对近千万的考生,评分标准相对清晰、阅卷速度相对更快的议论文确实更符合时代潮流,但是从小便远离诗歌、散文、剧本等其他文学形式的中国学生,要想在这方面有所建树也多了一重困难。
我的希望,就是在不久的将来,学生们能不用为了高考而远离更为丰富的文学世界。毕竟,我不是很喜欢
论点——分论点+论据(爱迪生居里夫人)——分论点+论据(韩信毛爷爷)——总结
这样的作文。
我自己考的是高中的语文教师资格证。考了三科,综合素质就是考的一些天文地理的知识,最后面有一个写作题,这个写作题呢基本就都是议论文了,所以议论文还是要去练习一下的。
然后呢教育知识与能力就是考教育还有心理知识。语文学科里面是没有议论文的,有的是教案写作,这个是重点,可以着重去研究一下。
作文教学难,难在哪里?
作为语文教师,难在作文讲评;作为学生,则难在不知道自己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好作文”。
语文教师把全班的作文批改完之后,都会进行作文讲评,而作文讲评通常的做法是,教师首先将选出的“好作文”在课堂上念一遍,并“赞美”一番,大抵是中心突出,语言优美,形象生动,结构紧凑,详略得当,说理透彻,鞭辟入里,云云。
而学生听起来云里雾里,教师讲评所用到的那些语文“术语”,学生并不能理解其真正的含义。
而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要么改得“一片红”,将学生的作文改成了教师的作文;要么粗略地看一遍,再写上几句“冠冕堂皇”的尾批;更有甚者,“文不加点”,只有一个孤零零的分数。
如此一来,写出“好作文”的学生,并没有真正明白自己的作文到底好在哪里,而更多没有写出“好作文”的学生,也不明白自己的作文到底哪里不好,该怎么修改。在这种情况下,作文本一发,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只是看看分数,然后塞进抽屉里完事。
可以这样说,到了初中以后,很多学校,很多语文教师,要求学生每周一篇作文,学生在作文上付出的时间,精力并不少,但是,学生虽然写了很多作文,但是,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只是听了不少“别人的”“好作文”,却并不知道那些“好作文”到底是怎么写出来的;他们只知道自己的作文写得不好,真的比不上老师讲评时念的那些作文,可是,到底要怎样写出“自己的”“好作文”,怎样才能将自己“不好”的作文,“变”成一篇好一些的作文,又并不了然,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学生头脑里并没有关于“好作文”的明确概念。
久而久之,除了极少数学生勉强维持着写作文的那点兴趣,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基本上都是应付了事。
长此以往,作文便“沦为”学生的负担——心理负担,精神负担。
笔者认为,从作文教学的角度说,问题的关键,仍然是作文批改,和作文讲评。对于这两个问题,笔者作过很多探索。
一,关于作文批改。
1,作文批改应当坚持“多就少改”的理念,这里的“就”,是“迁就”,只要学生作文中“过得去”的地方,尽量少改动,以保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教师批改学生的作文,不能“求完美”,对于班级里2/3,甚至3/4的学生,“求完美”的作文理念,有害无益,对学生的作文改得越多,就越会打击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2,注重眉批。在“多就少改”的基础上,学生作文中“不好”的地方,选出比较突出的三四处(不能再多),加以修改,眉批时指出问题之所在,并提示学生,注意将修改前后的文字进行比较,使其理解“所以然”。
另外选出几处相对好一些(好一点)的地方,适当地“夸奖”几句。
3,尾批尽量不说“行话”,要说得通俗一些,让学生能基本上看懂,比如,“语言很精彩”,或者“第某段材料选得不错,可惜语言显得有些干巴巴的,如果能用一些形容词,描述出人物的神态,就好了”。
因为写了几处眉批,所以,尾批可以简略一些,甚至可以说,“认真看眉批”。
二,关于作文讲评。
笔者的作文讲评,三十多年一直坚持对比较典型的讲评“范文”(这里说的“范文”,不局限于“好作文”,只要典型即可)做“点评”,每次作文讲评,至少“点评”两篇。过去没有电脑的时代,就是“刻钢板”,油印,后来有了电脑,就更方便了。将页面分为两栏,原文设置得宽一些,点评栏设置得窄一些。
每次讲评,选出五篇“范文”,其中点评两篇,三篇不做点评。全部印出来,学生人手一份,事先发给学生,比如语文早读的时候,或者语文晚自习的时候,让学生先阅读,对没有做点评的作文,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者加以评价。在此基础上,再讲评。选出的所有“范文”,都不署学生姓名。
开始的时候,为了打消学生的顾虑,作文讲评之前,对学生说,讲评中选出来的“范文”,对文不对人,无论是好一些的作文,还是差一些的作文,都是为提高我们班的作文水平作贡献!
这样的讲评方式,语文老师要多做好多工作,但是,学生特别愿意听。
我个人觉得,这样做作文讲评,内容充实,落到实处,避免了老师一念而过,学生一听而过的弊端。此外,每次作文,都会选六七个学生“面批”,并要让他们修改,而作文的修改,只能在原文的基础上修改,不能“重(chong,第三声)写”,并将修改过的作文,与原文对比,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慢慢地感悟到,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作文“好起来”。
所以,我对学生的作文口号是,“为写出一篇像样的作文而努力”!
只有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好作文”,他才能写出一篇“好作文”来。
此外,我一般不要求学生“当堂”交作文,从布置作文题,到最后交作文的时间,为一个星期,在最后时间之前写好作文的,可以提前“面批”。
有的语文老师不理解,也有很多学生不理解,他们说,“考试的时候,哪有这么多时间!”
我对他们说,“现在不是考试,是训练,是要头脑里多装点东西,不然,每次作文都是急就章,作文水平是很难真正提高的。”
另外,作文批改也可以因人而异,作文水平高一些的学生,要求可以高一些,分数也可以紧一点,而作文水平低一些的学生,褒扬他们的进步,指出问题的时候,不要面面俱到,只须指出一两处主要问题即可,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作文要求可以低一些,分数稍微宽一些。
三十余年坚持这样做,的确很辛苦,但是,做得得心应手,看到学生慢慢地进步,再苦再累,也值得!
教学设计是小学教师资格中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部分的模块,除了会出一题40分大分值的教学设计题外,近年来,教学设计在单选题和材料分析题中也出现了出题的情况,2016年上半年的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就出现了教学设计类的材料分析题,因此未来的考试中有可能会加大针对这一模块的考核。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即我们常说的科目二,教学设计题有6题,6个题分别类属于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和美术学科,但是不是每题必答,而是六选一,即在六个题中选择一个作答即可。由于语文学科相对来说较为简单,也较容易拿分,所以一般针对无教学经验的学员,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会重点讲解语文的教学设计题。
教学设计题一般出现在最后一题的位置,题目的呈现方式是给一段材料,内容是课文的片段,后附三个小问。根据以往的出题规律,语文学科的课文材料有高低年级之分,低年级一般为识字类,高年级一般为阅读类和作文类。
后附的问题有三问:第一问是文本特点类,即对文本的分析,包括文体、修辞手法、语言特色、文章结构、内容,比如:本文是一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诗歌,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反问、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的修辞手法,用词/语文(准确、优美、形象、生动、质朴、简洁),通过(总分总/总分/时间顺序)的结构/顺序(记叙了/描写了)(某个故事/某地方的优美景色)。第二问包括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针对文章内容、修辞或写作方法、文章结构,教学难点针对中心思想或主旨、实践应用,如教学目标一般是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第三问包括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有导入类、整个教学过程类、课堂练习类、作业类和评语类。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促忆异逢佳倍插
促深忆异逢
佳倍遥遍插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要分析该诗的写作主题。
(2)如指导三年级小学生练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环节并说明理由。
解析:
(1)本篇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通过描写诗人自己独自漂泊异乡生活孤苦,遇到佳节良辰,想到远在家乡的兄弟插茱萸的情景,抒发作者思乡怀亲之情。
(2)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认促、深、忆、异、逢、佳、倍、遥、遍、插、茱、萸12个生字,会写促、深、忆、异、逢、佳、倍、遥、遍、插10个生字;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诗句与小组合作讨论体会诗句抒发的思乡怀亲之情,能够读出诗句所表达的真情实感,提高对古诗文的感悟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激发对于古诗文学习的兴趣,以及热爱家乡与亲人的情感。
(3)导入:
采用提问导入法,激趣导入。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大家知道都有哪些传统节日?
学生回答:中秋节、春节、端午节......
教师提问:那大家知道农历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吗?
学生:......
教师:很好,有同学说是重阳节。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就是一位唐代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的所见所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的导入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给学生提供问题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来发现,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
我认为高中语文要教会学生以下知识和能力。
一、听。听课,听力,倾听。听自然,听社会,听自己。
二、说。说话,对话,演讲,沟通,口头表达。
三、读。朗读,阅读,读课内课外,读自然人生。
四、写。积累,模仿,练习,写作。写作文,写随笔,写见闻,写感受,写心得。记真事,抒真情。
五、思。思考,构思,情思,思想。思考自然,思考人生,思考自身。
六、美。学会审美,学会甄别,学会鉴赏,用美学滋养自己。善于分辨书本和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和心灵去创造美。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题主所说的语文作文,说白了就是考场作文,考场作文根据文体的不同,它们的结构也有所不同。
结构是思路的外现,思路决定着结构!接下来,穆老师将从记叙文、议论文和散文三大考场作文类型入手,给你做图文并茂的讲解??
一、记叙文
我们先来看一下记叙文写作对于结构方面的要求,穆老师为大家整理如下:
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往往是许多结构知识点的完美组合,穆老师经过查阅各种资料,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得出下图:
记叙文常见的结构方式有如下几种: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穆老师就以一篇高考满分作文为例,给大家做个简略讲解,如下图:
二、议论文
首先,我们通过下面的一张PPT截图,了解一下论述层次的考题形式及议论文的结构。
我们再来看一下,本论结构的具体内容,见下图:
三、散文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散文的思路?为了让大家很直观的理解,穆老师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将知识点言简意赅的浓缩在下图中,希望大家认真查看哦。
我们要想理解和掌握文章的行文思路,有一个问题必须得先解决,那就是散文是如何写出来的?(这里只讨论一般情况下)见下图:
穆老师建议大家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去找散文的思路:文章线索、结构层次和记叙顺序。(前两个是重点)如下图:
人行有路,文亦有路,希望大家能够潜心钻研,深入文章内部,沿着文章的小径,领略沿途的风景,发现作者曾经的美丽。
希望穆老师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欢迎关注“高分语文英语”,驻足这里就能学习和进步!
一、这是一个系统问题,限于篇幅,这里只概括说一说。二、作文一般应该按照两条路线来教学:一)按照作文的类型来教写作文。
笔者把作文分为七类:
1、写事
2、写人
3、写景
4、写物(说明文)
5、写理(议论文)
6、写图(看图作文)
7、写想象
二)按照审题立意、结构思路、内容材料、语言文采等四个要素来教学
三、具体的教学方法:(在笔者的头条号以后会有详细说明,可以关注。)但是写作文必须解决两个问题:
1、写什么;2、怎么写(方法待续)
四、至于改作文,由于老师时间有限,批改大量作文只能快速地把每个同学的重要优点和缺点指出来写明批注,部分细节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每次改作文,都要细改个别同学的作文,因为要拿来作为典范供全体同学学习和仿效的。如下面的作文,笔者是这里批改的:原稿:修改稿:如果觉得不错,有请关注点赞转发!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