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1-20 04:07:13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咏怀古迹》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元年(七六六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共五首.夔州和三峡一带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亦可分首独咏.
其一(咏怀的是庾信)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其二(咏怀的是宋玉)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其三(咏怀的是明妃——王昭君)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其四(咏怀的是蜀主——刘备)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其五(咏怀的是诸葛亮)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寄予的情感:借昭君之怨,抒自身流离之苦。颔联与颈联的表现手法:对仗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咏古怀今,表达现实中的感情
《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对王昭君寄予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1.咏怀古迹是一种古典文学形式,它通常以描写古迹、古物、古人的形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要背咏怀古迹,首先要把古迹、古物、古人的内容熟悉,然后结合古迹的历史背景,把古迹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最后要多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3.此外,可以多读一些古典文学作品,以增加自己的文学素养,以便更好地理解咏怀古迹的内涵。
这是诗人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中的最末一篇。本诗的主旨是:诗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吟诵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并对其凄凉的身世和对其壮志未遂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同时也抒发了对自己官场失意、颠沛流离的感慨。
这首诗,由于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故能涤肠荡心,浩气炽情动人肺腑,成为咏古名篇。诗中除了“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不仅议论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
《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对王昭君寄予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