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时间:2024-02-04 16:55:44来源:本站整理点击:
有教无类,教师耐心点,谆谆教诲,他会慢慢适应学校生活。我闺女性恪也孤僻,平时都不敢说她。
刚上幼儿园小班第一天,接她回来的时候,发现脸上有两条抓痕,问她她也不回答,我也没挂在心上。谁知第二天放学去接她,老师说她差点把同学的手指咬断,老师费了好大劲才拉开,当时那男孩痛得脸都是黑的,哭个不停,老师问我闺女她不回答。我问她为什么要咬人,她说:他抓我脸!
那男孩的奶奶也过来接他,才知道原来他总喜欢抓别人的脸。但自从我闺女咬了他这次之后,老师说他再也不敢用手抓别的同学的脸了。
小孩哪有不顽皮的?老师耐心点教
,让他慢慢适应学校生活,和同学友好相处,这才是为师之道。(下图为我女儿。)
看了这个问题,可以想到做父母的一定非常着急!也能看出,你们的关系有些敌对,而你们父母对此不知所措,很无奈。
好的是,现在你重视这个问题了,重视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大的动力和开始。
在我咨询和培训的工作中,这样的例子很常见,尤其是女孩11岁一般进入青春期了,认知和情绪都会和儿童时期不一样。一般来说,父母按照正确的思路和具体方法去做了,问题基本都得到了解决。所以,父母要有这个信心,但更重要的是要正确地去努力。
首先,父母需要调整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基本上,父母找到我们,一上来都是诉说孩子有多么不听话,多么难管,有很多缺点,无能为力。
从这些信息,我们虽然听到的是父母的抱怨、责备甚至恨铁不成钢,但是更能看出父母希望帮助孩子做好,只有父母是这样真爱孩子的。
但是,父母这么爱孩子,为什么孩子还这样呢?
显然,不是父母爱不爱孩子的问题,而是会不会爱,会不会以正确的方式养育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爱的问题。
所以,这里是想说,孩子表现出一些问题,父母也是爱孩子为孩子好的,但是问题并不全是孩子的,越小的孩子,其问题根源主要还是在家庭、在父母等直接抚养人。不要只是一味要求孩子改,而是要想办法从根上系统地解决。
只有根上提供了足够的营养,传递到了枝叶那里,作为枝叶的孩子,才会吸收到,自然会变得更有生机。否则,只把营养浇在枝叶上,是没有用的。
再思考孩子这样可能的原因。比如,孩子天生有一些什么特点;
从小孩子是和谁长大的;
家庭中的成人一般是以什么方式沟通交流的;
照顾最多的人一般是以怎样的方式和孩子交流沟通的,语气神态如何;
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比较大的困难;
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或者父母是怎么做的,结果如何;
你了解青春期吗,孩子有没有青春期的表现,家长或老师有没有用适合青春期孩子的方式去对待......
在你回顾的时候,可以思考一下,孩子这样“脾气”是怎样来的,自己有没有想到什么办法去引导孩子。
如何帮助孩子改善我们知道,真正感受到爱的孩子,他们都会有良好的动机,他们会发自内心的希望自己做一个“好孩子”,行为上他们也会要求自己向好。
因为,无论什么特点的孩子,他都是希望获得价值感,希望获得别人的喜爱和认可。
这些真心的喜爱和认可,首先应该是来自父母的。如果他从父母那里得到了,他就会看到自己是有用的,自己是有价值的,他会希望通过做得更好来得到更多的认可。而这个“做得更好”的过程,也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价值感和成就感这些每个人都追求的。
通过这个过程,孩子摸索出了一条符合自己发展,也符合社会期待的行为模式。
但是,如果孩子生长环境中,总是被看到自己这也不好那也做不好,她就难有信心和动力;另一方面,为了保护自己的尊严(也是获得一种价值感的方式),他们就会通过另一种方式——当你批评、指责、打骂我的时候,我就回击。就像一个刺猬一样,我要用我的刺来保护我的内在不受伤害。
这个逻辑家长是要明白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要去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也就是,孩子脾气不好、和老师吼等行为背后,她的需要是什么,作为父母的你看到了吗?
建议:1、和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理解孩子。不要指责孩子,不要和孩子敌对,而是站在她的角度,去理解她;
2、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和孩子心平气和地沟通。
3、倾听孩子,多倾听孩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要。
4、重新建立联结之后,再谈具体的问题,和孩子尊重地、平等地讨论解决方案。
这里父母调整自己的角色、观念和习惯性的处事方式,以及能不能理解孩子,是关键。
具体怎么做的方法有很多,根据亲子互动的进展,有针对性、阶段性地使用和实施会更有效。用心和愿意努力的家长,自己可以去摸索出适合自己亲子互动的方法。
以上思路,希望对你有帮助。
—End—
“有料家庭教育”,感谢您的阅读,欢迎关注!
两孩妈妈,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培训师;
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硕士,从金融业转行家庭教育,服务多所北京、上海等地中、小学,2000+孩子与家庭。
希望用我的专业、经验和真诚,给您、孩子或家庭带来成长。
养育、成长过程中遇到任何困惑,欢迎咨询!
规矩不一定对,但做为老师制定规矩是必须的,就拿上厕所了说,不一起去,一个班最少20个孩子,难道随意去?如果老师正好在和大家做游戏或教儿歌,不是随意就被打断了?人慢慢长大总要学会适应很多东西,现在随意选择时间上厕所,上小学以后呢?再以后呢?
我的孩子不到三岁,我也希望她们自由成长不必受到现在教育的束缚,健康快乐就好,不过不现实,真的不现实。现在的教育还达不到爱和自由,只能家长自己尽量去教会孩子内心的自由与妥协了
我家的宝宝总是爱生气是他不会表达自己的事。急了会撕本子,会哭。我问他为什么撕本子哭他说妈妈我不会写作业,老师要我写。我耐心地说不会写,慢慢来写,不急。哭泣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慢慢来学会就笑了。
文章引言:会教育的父母很轻松,不会教育的每天很遭罪,父母感慨孩子的教育问题,其实问题都出自本身。父母提高自我认知水平,学会看到孩子的优点,从小塑造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做好沟通引导,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其实不难!
非常乐意回答你的问题。孩子啥也不爱学习,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唯一喜欢的就是和其他孩子玩耍,父母急在心里,却不知该怎么办?
一、我想用“三个恭喜”告诉你,你有一个健康的孩子首先,恭喜你,你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好动是男孩子的本性,从你的描述我看到了一个身体健康的孩子,这是任何东西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其次,恭喜你,你有一个开朗,会与人打交道的孩子。能与小朋友一起开心玩耍,证明孩子的智力很健康,可能还挺聪明。
第三,再次恭喜你,你的孩子喜欢乱翻东西,证明孩子具有探索精神,是一个智力,身体发育,身心健康的男孩子。
二、父母对子女的最大忧虑来源于自我认知水平的差异你的孩子一切都很正常,只是你有忧虑,忧虑的主要来源是对比心理。看到其他孩子都有一技之长,会背诵古诗,会唱歌,会跳舞,一般父母都会觉得自家的孩子太平常了。
我想告诉你的是,大多数的天才儿童都是与众不同的,而且只有少数家长能察觉到孩子的不一样,进而挖掘出孩子的潜能,让其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当你很困惑的时候,想一想自己是不是属于这少数的家长,还是属于大多数家长的类型:“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差”。
三、学习看到孩子的优点是所有初为人父母的必修课每个孩子自呱呱落地以来,都是一张白纸。想在这张白纸上添加多少染料,是绘就一幅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图案,还是只添加寥寥几笔的黑白画,全靠父母的培养和孩子的悟性,而孩子的悟性主要来源于家庭最亲近人群地正确引导,显然父母是最佳角色。
俗话说:“三岁看老”。对于儿童,特别是婴幼儿的启智,尤为重要。父母不应该错过最佳的启智期,三岁内的孩子一切都是未知数,这个阶段最能建立起孩子的根基。
每个孩子都有优缺点。我们不能被孩子的粗浅表现蒙蔽了眼睛,看到孩子好动就认为孩子缺乏自制力;看到孩子学习不专心,不爱看书就认为孩子不爱学习;看到孩子用木棍敲书桌就认为孩子是调皮,捣蛋鬼……
父母对子女越早定性对子女的发展越是不利。或许你可以换个角度想:孩子好动是因为身体在发育;孩子学习不专心是因为有其他更好的东西在吸引;孩子用木棍在敲书桌是因为他发觉打击能产生不同声响……
只要你善于观察,你就会不断看到孩子的各种优点,当你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你的孩子,你就能发觉孩子的优点在哪?知道孩子的优点后就会停止那无端的猜测,而诋毁孩子的教育就不会发生。
四、塑造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需要父母身体力行,沟通引导为主,批评教育为次家里有捣蛋的孩子,首责在于父母。当发现孩子有捣蛋的行为后,大多数父母的第一反应是立即制止,大声呵斥,批评,甚至是打骂,这是人之常情,但却不是最佳做法。
捣蛋行为是婴幼儿探索世界的途径,他不知对错,你的大声呵斥,破坏了孩子的探索欲望。孩子的自卫心理此时在告诉他,这件事最好不要做,要不就会受批评,但他会选择当你不在时再进行捣蛋,其结果是孩子的行为得不到有效的改善。
正确的做法是沟通—引导—再沟通—再引导。
例如:孩子用木棍敲打书桌,明知此行为不正确,但请提醒自己要克制,不要立即把木棍抢走,然后大声呵斥孩子,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到此行为是错误的。
我们可以用书桌拟人的方法和孩子沟通:“你敲打书桌弟弟,你看它这凹一块那凹一块,它说它好疼啊,请你不要再让它伤心了好吗?”然后引导孩子安抚一下书桌,再告诉孩子“书桌弟弟原谅你了。”这个方法既解决了问题,又提高了孩子的情商,还让孩子意识到了问题,大人可以不发脾气解决问题就是最好的办法。
婴幼儿正处在探索阶段,他仍然会再犯同类问题,这时需要父母耐心,一次地沟通不行,就两次。通过不断强化孩子的行为,达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
如果孩子敲打书桌,通过沟通发觉是因为喜欢这种音乐节奏,那么我们就买来其他的打击乐器以此引导他喜欢上音乐。孩子的其他行为以此类推,只要细心观察,我们总能在生活中挖掘出孩子的闪光点。
当你抓住了孩子的优点后,只要不断地强化,孩子的优点就会被无限放大。这也将成为一个引子,引出一个又一个不同的优点,孩子有了自身这些优点后,至于之前说的唱歌跳舞读书写字等等,那都是只要想学就一通百通的事,哪来的烦恼?
我是@锐谈教育育人先育己,让孩子健康的成长,是你我的共同目标。欢迎下方留言,评论!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2005-2023 yaolan.com 〖摇篮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4586号-57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侵权删除 47892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