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原则
-
逐步单一添加
- 每次只引入一种新食物,持续3-5天观察过敏反应(如皮疹、腹泻、呕吐)。
- 推荐顺序:米粉→蔬菜泥→水果泥→肉类→豆类(如黄豆需谨慎)。
-
高风险食材规避
食物类型 高风险食材示例 替代建议 蛋白质类 整颗鸡蛋、花生、坚果 鸡蛋先试蛋黄,6个月后尝试蛋白 海鲜类 虾、蟹、贝类 选择鳕鱼、三文鱼(少量试吃) 谷物类 燕麦、小麦(麸质) 先用大米、小米等低敏谷物 -
烹饪方式优化
- 蒸煮为主:避免油炸、烘焙(高温可能破坏部分蛋白质结构,增加过敏风险)。
- 保留原味:不添加盐、糖及调味料,减少添加剂刺激。
-
营养均衡搭配
- 铁元素补充:红肉泥(牛肉、猪肉)需在10个月后逐步引入,避免过早加重肠胃负担。
- 益生菌辅助:酸奶(无糖)或含益生菌的辅食,调节肠道菌群。
-
过敏反应识别
- 轻度过敏:局部红疹、打喷嚏,暂停该食物2-4周后再次尝试。
- 严重过敏:呼吸困难、全身性皮疹,立即就医并记录过敏原。
特殊注意事项
- 家族过敏史:若父母有过敏体质,需延长新食物观察期至7天。
- 中国喂养指南:参考《中国婴幼儿喂养指南》,避免过早引入蜂蜜(1岁前禁用)。
通过分阶段引入、严格观察及科学搭配,可有效降低过敏风险,同时保障宝宝营养需求。